2015/10/8

怎麼到工業4.0?


工業4.0被大家視為一個可能的救命丹,也有許多公司研究、想要做,但是到底該怎麼做?我嘗試著提出一個方法。

首先,企業應該先要問問自己一個問題:「為什麼要做工業4.0?」

工業4.0有很多層次以及可以達到的境界。第一個層次是提高效率與節能 (主要是來自智能工廠的建置),第二層則是提高客戶服務 (因為Internet of Service加上智能供應鏈),第三層次則為新業務模式的產生 (如service-based的收費模式)。

每個企業所處的商業環境與其競爭模式並不相同,做工業4.0的目的應該也有所不同,不能一概而論。如果只是抄襲而來,這未必能夠達到所想像的效果。因此如何確認實行工業4.0的目的是一開始就要確認的。

可以根據BCG所提出的策略色盤 (strategy palette)來檢視自己企業的策略,而根據所在環境將工業4.0的目標對準競爭的要素。


如,身處Renewal環境的企業,就可以思考透過工業4.0來找出新的商業模式,重新建立競爭優勢。

確認工業4.0的目標後,其次則是去思考工業4.0三個維度上,企業目前所欠缺的部份,而訂定執行計畫。

我認為工業4.0倡議三個維度的整合:生命週期 (systems life cycle)、商業與作業 (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operation technology)以及產業生態鏈 (ecosystem)。生命週期看的是產品由構思、開發到服務所有的活動;商業與作業整合則是由接受客戶規格、設計、計畫、生產(IT)與工廠配置、製造(OT)等整合;最後則是與上下游整體產業生態鏈的串連。而這三者都是基於資料整合與智能分析來實現。



目前台灣的客戶大多在談OT部分的建置:機器人、自動化等,甚少去看IT/OT整合,更少去思考其他兩個維度。

因此要訂定工業4.0的執行計畫,我認為應該由此三個維度來出發思考,才是全面工業4.0的思維。

最後,我提出一個大致的roadmap,或許是有興趣執行工業4.0企業可以思考的。


第一階段是獨立的應用系統建置 (information silos),建立工業4.0的基礎,包括目前大家看的機器人、IoT等;對於沒有IT (SCM, CRM, SRM)的企業則應該考慮建置這些系統,因為這些系統是企業未來與客戶、供應商以及整個生態鏈接軌的接口。

第二階段則是價值鏈的整合,將IT/OT的資料整個串接起來,確認整體企業業務活動與資訊的一條鞭串連。

第三階段則是開始加入智能,根據企業分析需求建置分析模型來進一步enable IT/OT以及對外(internet of service)的有效整合。

這些事情都做到,才能達到工業4.0的最終目標。

建置智慧企業的挑戰:問題與資料的考量

智慧企業的精髓在於如何運用資料回答問題 (決策與行動)。因為機器學習、大數據...等等變成顯學之後,很多企業投入資源學習、鼓勵員工學習相關技術,然後要求員工內部提案或是找外部廠商、顧問來討論、聽取案例,期望找到智慧企業的銀子彈 (silver bullet),甚至採購一些軟體...